講座

【“大乘”與“小乘”】入鄉(xiāng)隨俗,還是保持傳統(tǒng)

【大乘”與小乘”】入鄉(xiāng)隨俗,還是保持傳統(tǒng) 講座課程簡介:

大乘佛教脫胎于小乘佛教,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兼容并蓄,形成新的佛法,而小乘佛教仍然堅守傳統(tǒng)的佛。

1、在對待佛的問題上,

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,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。在《華嚴經(jīng)》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。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,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。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,彼岸世界的統(tǒng)治者。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(shù)的諸佛。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。

大乘佛教認為,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,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;佛陀的色身、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;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。

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——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”,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,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、教主、傳教師,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。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,那就是釋迦牟尼佛。

2、在追求的目的上:

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,致力于一切眾生的解脫。以菩提(覺悟、智慧)為目標,指斥原始佛教(小乘)只求個人解脫。

而原始佛教(小乘)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。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,經(jīng)過艱苦的努力,最后達到涅槃境界。這種自我解脫,偏重于斷除煩惱,滅絕生死。

3、在修行方法上,

原始佛教(小乘)認為: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質,由于種行為(業(yè))和種種煩惱(惑)而產(chǎn)生的,應當追求斷業(yè)滅惑,不使其再生。因此主張個人遠離社會,想解脫必須出家,過禁欲生活(直到如今,南傳佛教國家還有許多青年出家作一年或幾年比丘,然后再還俗)。

而北傳佛教(大乘)則重視主觀求道的愿望,而不是單純講業(yè)報。不僅重視個人修養(yǎng),而且還注重人際關系。強調菩薩行,也就是利他的實踐活動。大乘佛教用菩薩的觀點代替了涅槃觀點。著名學者季羨林認為:

由出家人即不能生產(chǎn)物質產(chǎn)品,也不能生產(chǎn)人。長期以往,社會將無法繼續(xù)存在,人類也將滅亡。大乘佛教逐漸改變了這個弊端,想解脫——涅槃成佛,不必下這么大力量,你只要膜拜或口頌佛號等等,就可達到目的。

4、在佛教理論上,

小乘佛教認為自己是佛教的正統(tǒng)。指責大乘佛教的教義是杜撰的,大乘非佛說”。小乘佛教只承認人無我,就是沒有主宰,沒有獨立永恒的實體,而不承認宇宙是空的,而是有的(法有),這是所謂的人空法有說。佛所說的語言并不全部都是經(jīng)教,佛并不是以一切因說一切法。

而大乘佛教對佛說有自由解釋、發(fā)揮的色彩,他們認為不僅人空,宇宙沒有獨立的永恒的實體,也是空的。佛所說一切言語都是隨機說法,佛以一音說一切法。

你信佛嗎?信佛就要深信佛所說的真實不虛,可為什么都是佛陀所說的法,卻還有大乘、小乘的不同?是先度人還是先度己?到底該走小乘的路?還是追隨大乘的腳步?或許你被這個問題困擾已久,但釋迦牟尼佛早就用一個故事說清楚了這個問題。

這個故事出自《法華七喻·化城喻》。這是一條長達五百由旬(古印度長度單位)的艱難險道,曠野茫茫,絕無人跡,驚駭恐怖,但唯有這條路才能到達藏寶地,那里的寶藏多到講述不盡。有位聰慧超群、明達干練的導師,很清楚一路的險道關卡,正在引導眾人踏上前路。

可是這群人走到中途,因疲憊、看不到前路,漸漸產(chǎn)生了懈怠、疑惑之心,心里打起了退堂鼓:前路太長太難,我們退回吧。此時導師隨機應變,在險道中段的三百由旬處,用神力化出一座城池,指著前方對眾人說:你們不必害怕?lián)鷳n,也絕不能放棄那寶藏,前方就有一座城池,只要入城即可”。

身疲力倦的眾人立即充滿歡喜,自身的斗志被激發(fā)起來,終于到達了這座化城。在這里歇息時,眾人覺得這座城就已經(jīng)很好了,既然已經(jīng)脫離那條險路,不如安心留在這里。導師當然發(fā)現(xiàn)了他們的想法,在眾人體力恢復之后,這座化城消失而去。這城是幻化出來給你們休息的,寶藏就在前方不遠處了,現(xiàn)在可以繼續(xù)前進了”。

這位導師是誰?是佛,而尋找寶藏的眾人就是眾生,這條艱難險路就是解脫煩惱、修行證果之路,其終點即是成就佛果。釋迦牟尼佛在講完這個故事后,對座下聽法的五百阿羅漢和比丘說:生死輪回中被各種煩惱所縛,這條艱險苦難的路極其漫長,但無論如何都必須走出這條險道,永離生死煩惱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”。

但佛也很清楚,如果直接告訴眾生終點是成佛,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會望而卻步。因為成佛之路很漫長,必得經(jīng)過極其長久的勤苦修行。佛知道眾生的心念會有怯弱,因此運用方便權巧之力,先講聲聞乘、緣覺乘的修行之法,讓他們先到小乘解脫”這座化城,在此略作休息后,即能明白此處并非終點,還需繼續(xù)前行,直至真正的涅槃成佛。

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,擁有了佛心、佛性,修到了阿羅漢果,但不能就此停止前進。要知道,只有證得佛陀這樣的無上智慧,才是真正的究竟之法。相對來講,大乘修行者要同時發(fā)起出離心和菩提心,不僅斷除自身的煩惱惑業(yè),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,也盡一切所能,幫助所有眾生。度人的同時就是度己,即自度度人”、自覺覺他”,是不容易做到的,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征。

而小乘先側重于自我解脫,看到世間紛擾和輪回之苦,便生起強烈的出離心,修習戒定慧,徹悟四圣諦或十二因緣,五百由旬的長路已走過一半,證得阿羅漢果。等修行真正到了這個程度,佛還會為他指明成佛的方向。無論小乘還是大乘,都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性的眾生,而施設的修行法門,其最終目標都將是解脫輪回,成就佛果,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慈悲之心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。南無阿彌陀佛。


158資源整合網(wǎng):提供各類學習資源,名師講座視頻,培訓課程視頻,音頻,文檔等···各類教程下載觀看。

  • 大。32.0 MB
  • 百度網(wǎng)盤觀看下載
  • 點數(shù):15 點數(shù)
  • 咨詢QQ:1686059668
好消息:為了回饋廣大用戶能學習更多知識。
現(xiàn)只需98開通終身VIP會員
就可以終身免費下載所有資源!
機會難得 錯過就沒有了
【 點我咨詢,開通免費下載!】
提示:在電腦上打開本站 yuandun520.cn 下載更方便。